本報記者 樊未晨《中國青年報》(2015年01月05日12版)
  CFP供圖
  “一起訂了計劃什麼時間看書、什麼時間玩兒,但是孩子經常破壞計劃”、“並沒有給她太大壓力,但是她總跟我較勁,勸也不行”、“家裡買了那麼多書,但是孩子不看”……這些都是家長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教育問題,看似不大,但是解決起來並不簡單。
  “要讓孩子形成習慣,家長首先要做榜樣。”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說。
  近日,孫雲曉和尹建莉等著名教育專家在中央電視臺就家庭教育做了三期講座,對一些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了分析。
  專家們認為,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之所以充滿焦慮,是因為家長們並沒有抓住本質問題,而一旦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別總是想著如何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有些問題就解決了。”孫雲曉說。
  父母說的是“沒關係沒關係” 孩子感到的卻是“很重要很重要”
  一位6歲女孩的媽媽告訴孫雲曉,她的女兒喜歡舞蹈,本來挺好的一件事,但是每當遇到動作達不到老師要求的時候,孩子就變得非常可怕,會跟自己較著勁地練,有時候甚至含著眼淚還在練。
  “很多對自己要求過於苛刻的孩子,如果追尋其原因,通常會發現與父母期望過高有一定關係。”孫雲曉說。
  尹建莉也有類似的觀點:每一個要強的孩子背後都有求勝欲強的家長。
  隨著整個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一些科學的教育觀念已經逐漸成為家長的共識,比如,不能只看孩子的成績,要更多關註孩子身心的成長。
  “雖然很多家長都說自己沒有要求孩子一定要爭第一,但是,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們能讀懂家長語言背後的語言。”孫雲曉說。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也遇到過類似情況。壯壯是個聰明的男孩子,上小學二年級。壯壯的爸爸出生在農村,靠努力學習奮鬥到了大城市,所以壯壯的學習就由爸爸負責。
  壯壯爸爸知道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樣要求兒子,所以總跟兒子說:“爸爸不是非要你考100分,但是你一定要努力。”話雖這麼說,壯壯的壓力一點兒都不小,除了每天完成學校的作業外,爸爸給他買了全套的《黃岡小狀元》(習題冊),另外周末還有英語、數學課外班。上個期末,緊張的複習壓力終於使壯壯在考前大病了一場,壯壯爸爸也意識到了自己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因此,剛剛考完試便讓壯壯媽媽帶著孩子到海邊去度假了。老師批改完試卷後,一個人留在家裡的壯壯爸爸特意找老師問了成績,結果壯壯考得不理想,數學成績比大多數孩子都差。
  也顧不得兒子的身體是否能承受得了,壯壯爸爸買了各種版本的假期作業一股腦寄給了在海邊度假的壯壯。
  雖然壯壯爸爸在口頭上並沒有要求孩子必須考好,但是,他內心真正的想法早通過行為表現無遺了。“在分數問題上,現在很多家長都會說‘沒關係’、‘沒關係’,但是,孩子往往聽到的是‘很重要’、‘很重要’。”孫雲曉說。
  家長這種心口不一的狀況不改變,會讓孩子緊張、焦慮,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
  尹建莉認為,其實正常的愛給孩子再多也不會把孩子愛壞,只有那些錯誤、虛假的愛才能把孩子愛壞了。
  那麼什麼是錯誤和虛假的愛呢?
  “有一個簡單的標準,是以成年人的好惡為標準的,還是以兒童的好惡為標準的。”尹建莉說,並不是說家長真在弄虛作假,而是很多父母潛意識里包含了一些不對的觀念,當父母的愛包含著這些東西時,到達身上時就不是真正的愛了。這種愛對孩子是有傷害的。
  青春期不是叛逆期而是成長期 家長不能總是小題大做
  一位學齡前家長對尹建莉說,自己一直跟兒子溝通得很好,但自從5歲半後,兒子像變了一個人。老師通常會把兒子在幼兒園裡發生的事情告訴家長,“我知道兒子在幼兒園的問題後,總是想跟他談談,但是他總是甩給我一句‘我不想跟你說這事’,我由此想到了青春期的叛逆,這樣下去,我曾經設想的和他成為平等的朋友關係的這個目標就會越來越遠。”這位焦急的媽媽說。
  “幼兒園裡能有多大的事情。”尹建莉說,無非就是搞個小破壞,家長總是喜歡小題大做,“兒子不想溝通並不就意味著關上了溝通的渠道,可能就是為了保護自尊的一個反應。”
  “至於大家都說的青春期的逆反,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什麼逆反期,有的只是成長期,是孩子對世界的一種探索,對周邊世界的一種好奇。”尹建莉說。
  記者在最近的採訪中遇到一位叫王麗的大學生,她講了自己高中時的苦悶經歷。王麗從小就能歌善舞,她走到哪裡哪裡就特別熱鬧,不是唱就是跳,但是上了高中之後,王麗突然變得沉默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覺得嘰嘰喳喳的沒有意思。”王麗說。但是,王麗的父母卻覺得不對勁了,不僅隔三差五地側面打聽她是不是有什麼心事,還經常想辦法逗著她唱歌或是跳舞。父母越是這樣,王麗就越煩,就更不願意說話了,後來發展到王麗在家幾乎一句話不說。後來父母認定她一定是得了抑鬱症,拉著到了醫院,一堆問卷填完之後,醫生的答覆是:一切正常。
  “我一開始是覺得話少更酷,後來是覺得父母太煩,其實我知道自己沒什麼問題,就是看看他倆還要鬧成什麼樣。”王麗說。
  尹建莉說,家長在遇到問題時,先不必著急把事情當“問題”來處理,要用寬容的心態來看待。“青春期只意味著蓬勃地成長,沒有什麼其他負面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好好理解他們,他們就能非常好地度過每一個時期”。
  很多時候,家長是被自己想象中的問題嚇著了。如果家長們能放下“草木皆兵”的心態,學會順其自然,很多問題可能會更好解決。
  中國有句古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孩子上學之後家長就不用再管了,而是說,一個孩子六七歲的時候,他的生命底色其實就已經打好。“因此,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大學,更是終身大學。”尹建莉說。
  所以,家長們,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從改變自己做起,因為改變自己就是在完善孩子的教育環境。  (原標題:每一個要強的孩子背後都有求勝欲強的家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55oovgv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